前沿讲坛第61讲 | 纪建勋教授主讲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比较文学及其诗学传统

Body
12月8日,中文系(珠海)于海琴6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主题为“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比较文学及其诗学传统”的前沿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纪建勋教授主讲,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洪晓纯副教授主持,国际翻译学院范若恩副教授、中文系(珠海)代云芳助理教授和中文系(珠海)胡星灿副研究员与谈。
讲座伊始,纪建勋教授通过介绍其主编的《Cowrie(Comparative and World Literature)》英文期刊的创刊历史,指出当今中国的比较文学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的历史使命。随后,纪教授表示自己目前正主持编写供本科生学习的比较文学史教材,本次讲座也循着史学书写的脉络,梳理台港澳及海外华人的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兼及“中国学派”的提出及其前景展望。
在对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旅美分会、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分会等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后,纪教授依次回顾了台、港、澳三地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首先,台湾比较文学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台湾大学最早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并于1970年成立比较文学博士班,在创办之初就具有开放视野、本土意识、中国视角的鲜明特色。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兴起略早于台湾,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密切相关。早在1964年,香港大学就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并由早期侧重欧洲各文学间的比较逐步转向中西文学比较。而澳门作为中西文化的早期交汇点,无疑成为了比较文化研究的重镇。
随后,纪教授简单梳理了台港澳比较文学代表性学者如郑树森、张汉良等人的研究实践,并对台港地区比较文学研究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起步早,学者阵容强大;紧跟国际学术动态,重视理论的译介与研究;从本土立场出发,重视中西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批评方法的探讨;平行研究成果丰硕,偏重以西释中的实践研究等。紧接着,纪教授着重介绍了台港澳比较文学在方法论建构上的两个问题:
第一是关于“比较文学中的中国派”的论争。纪建勋教授认为,“中国学派”的提出是合乎理性的,尽管还不能合乎当前比较文学的一些学科规范。他以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喻,指出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恰似直线的相交关系,而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则如直线的平行关系,但除了有无交集的相交和平行之外,还存在“异面直线”的可能。无论是法国学派还是美国学派,都忽略了异质文明的比较,因此把具有“跨文化、跨学科、多样性、相互性”特征的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称为“中国学派”,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乎理性的,尽管其方法论建构目前尚不完善。
第二是关于“文学比较”之于“比较文学”的“劣根性”问题。纪教授以颜元叔的《<白蛇传>与<蕾米亚>——一个比较文学的课题》为例,对“文学比较”的污名化进行反拨,并指出不同文化间的文学是否具有可比性,应该根据该项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来评判,而不应否定严肃认真、创新深入的“文学比较”。
在深入探讨台港澳地区比较文学发展状况后,纪教授以欧阳帧关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旅美分会的总结述评为基础,通过介绍叶嘉莹、余宝琳、刘若愚等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就,从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研究、构建中西比较诗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中国抒情传统”的开创与研寻、“中国抒情传统”之于中西比较诗学的范式意义这四个层次展开了具体论述。最后,纪教授强调,“中国抒情传统”在弥合中国传统模式的断裂、构建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跨文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
讲座的尾声,洪晓纯老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指出当今学者仍需从方法论建构的角度推进中国学派的建设。接下来范若恩、代云芳、胡星灿三位老师结合个人学习、研究和教学经历,分别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关系、台湾大学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的互动等话题与纪建勋教授进行交流。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